2012年9月24日 星期一

「展覽訊息」台南iLife 小方間特展9/13~10/13

:::十分設計工作室::: delicate paper jewelry 系列




:::十分設計工作室::: 窗外風景/ 游台南 系列


-------------------------------------------------------------------



「iLife小方間展」 
窗外風景/ 游台南 Outside the Window+delicate paper jewelry系列



::: 期間限定 :::

展出期間: 9/13~10/13   11:00~19:00
地點: 台南市府中街136號 iLife (台南孔廟對面牌坊巷子內)


-------------------------------------------------------------------



很高興受到iLife邀請到他們的店面空間展覽一個月。
先前就曾經踏入過iLife,很驚訝府中街裡有這個一間完整的店,收錄了許多獨立創作者的作品。
空間十分的舒適、寬敞,逛起來十分舒適。

在這裡我們將繼續展出「窗外」系列的台南花朵卡片+窗花信封袋。
現場販售價格不變,依然有整組的優惠價格。

十分設計工作室推出的delicate paper jewelry系列也在iLife小方間首次現場展售!

對此系列產品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來親自看看實品,可以摸摸質感,也可以實際試戴看看。現場有試衣間試衣鏡等你/妳來玩。





-------------------------------------------------------------------



::: 期間限定特展 :::


「抬頭看看他們,聽聽他們說什麼。」

時間: 9/13~10/13   11:00~19:00
地點: 台南市府中街136號 iLife (台南孔廟對面牌坊巷子內)


-------------------------------------------------------------------


我們在窗外系列旁設計了這面照片牆,邀請到攝影師陳慧雯(Hui-wen Chen)同時也是我的大學好友的攝影作品和窗外系列作品一同展示。

是一個可以獨立觀看的小展覽,也同時和窗外系列的概念相互呼應。

我們觀察到,台南擁有動人的自然植物美景,即使身處在都市裡,我們仍能從季節的轉變中感受到自然更迭。

如同以下這段文字所敘述:




「來到台南這塊土地, 總會在不同季節裡發現不同的窗外風景。



有時候是黃澄澄的阿勃樂, 燄紅紅的鳳凰木, 粉色繽紛整片的羊蹄甲。



有時候抬起頭可以看到茂綠的榕樹、如綠色傘狀般的欖仁、或是棉絮紛飛的木棉。



台南城市裡的花朵, 在每個季節, 替整座城市染上不同的色彩。



台南的鐵窗, 走在每個小巷子裡, 總有意外的驚喜收穫。



如果你/妳來過台南, 一定知道我們在說什麼。



抬起頭, 看看這片美麗的風景吧。





帶走台南, 帶走記憶裡的 窗外/風景 。」



事實上在設計這系列作品時,我們不只有考慮到有開花的植物。
像是老榕樹、欖仁樹、菩提樹,一些我們叫不出名字的行道樹,一些在公園裡常見的小花小草。台南的植物本來就不只有涵蓋花朵,這些綠色的植物為台南更增添怡人的氣息。在路上漫步著,游著台南,你/妳一定可以或多或少體會到這些自然的美好。

這也是為什麼我為窗外這系列取了另一個副標:游台南。
在台南你是游走的,是散慢的,是不經心的。
路上遇到老餅店,停下來買個小零嘴吃著。渴了,到茶店買杯解渴的飲料。累了,就到有高大的榕樹樹蔭底下或甚至是鳳凰樹下,躲避赤炎炎的太陽光,看著台南遊走的人,看著車來車往。

台南的生活很隨意,大家都有著自己的步調。來台南一定會不自覺放慢腳步,不想穿著鞋子束縛自己,就換上夾腳拖。

慧雯的作品,視角就是游走著的我們,抬起頭看向天空,總是可以看到一片令人驚喜的風景。

快來iLife,聽聽他們在說什麼。



-------------------------------------------------------------------




[ iLife 位置指引 ]

地址: 台南市府中街136號 iLife (台南孔廟對面牌坊巷子就是府中街)

走進去府中街後,約五十步左右後,左手邊可以看到一間有院子的老房,就是iLife了!



<iLife 正門,門口有個小院子>

<iLife小方間在這裡,是側邊的門,位在府中街上>

<左邊白色箭頭就是第一張圖正門位置,右邊黑色箭頭所指的白色的門就是第二張圖的側門小方間位置>

展覽地點就是iLife小方間=側門(府中街上),白色的門。

十分設計工作室在iLife等你們!




2012年9月23日 星期日

「觀察」網路的世界/手機的世界/人類的世界? Internet world or human world?



送禮這件事。
最近又是中秋時節,
這時候家裡就會收到一箱一箱的柚子。

為什麼會突然對這件事產生感覺呢。
是這樣的。
上禮拜去看了設計師周。
(是的,五十禮順利結束了。窗外系列在台北的展出也正式告一段落。)



Do you like the smartphone?


設計師企劃聯展裡的一個主題展「智慧?smart?」,是我其中滿有感覺的一個主題,事實上這個主題應該是大部分擁有智慧型手機的人都會有的狀況,智慧型手機是否真的讓人類生活得更加有智慧?


這跟柚子有什麼關係呢,因為我個人很容易跳躍型思考,所以我立刻就想到在網路世界裡的人際關係和這真實人生裡的人際關係。


送實體的禮物,收到的東西可以拿在手上。
即使收禮的人和送禮的人沒有真正見到面,卻因為收送的這個動作而有了聯繫。
而在網路世界裡的關係,終究對我而言,比不過所謂的見面三分情。
當然我並不是說網路上的人際關係沒有產生聯繫,而是這彼此之間的拿捏與分寸,就一些網友的交情來說很明顯的確是會有人沉溺在自己與網友的友情之間沈溺無法自拔。這個現象從網路交友聊天室,到打網路遊戲公婆,到部落客和讀者,到鄉民與酸民,我都覺得可以體會到因為有了網路而人與人之間有一些拉近,又有一些扯遠。

更不用說facebook了,它讓人與人之間更容易互相窺視,以前藉由無名現在藉由臉書,人與人之間的情份界線越來越不清楚。它容易模糊。而且容易造成一種錯覺。

以前的世界來說,我們藉由報章媒體追星,現在透過網路提供的一切功能追星,人類看得到這其中網路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它讓我們人和人好像拉得很近,但在現實生活裡人最靠近自己的是電腦、是鍵盤、是滑鼠、是耳機、是網路。


常常好奇未來的世界又會變成什麼樣子。


以低頭現象來說,這似乎是一個無解。
玩遊戲,收發信,看行事曆,查電話號碼,玩app,上網。


我體會到智慧型手機帶來的一切方便,卻又同時間很想和它疏離。就像是我的生活又多了一部電腦,還是一台和我形影不離的夥伴。我用它處理生活中的一切大小事,我有不懂的問題就問它從查英文單字到電話號碼,我坐高鐵每次都用它來查詢沙崙線班次然後坐在火車上訂位買票,我看到美麗的風景和在書店看到想看的書我就拍照記下存進evernote,我和朋友之間很少打電話不是fb訊息就是line和what'app有時是iMessage。智慧型手機它真的很好用,但我們中就要認清它是一個工具。


到上海時,看到老巷子裡,上海人搬出椅子就坐在家門口,個個都在外頭,聊天生活。

到蘭嶼騎車,路上每個人見到島上居民就一定打招呼,因為沒有人不認識彼此。因為他們生活在一起。

未來的人呢?現在的人呢?
文章寫到這裡又要斷掉了,因為我並沒有什麼結論,世界還在發生。



About giving a gift.
Giving is a really interesting event in Taiwan, or you can say in Chinese. We like to give presents to those who we know or we don't know yet but going to meet. We take this thing seriously. We say it's a good manner.
I don't really have any feelings toward "giving gift". Actually I consider it is very old school and cause a lot of trouble. It's more like a routine event for me. The day (eg. Moon Festival) comes, and you sent the presents out.

However, in these days, I have a totally unique and weird feeling on this thing. It's important.
We are using gifts to express our emotions and thanks to the receivers.
At least, you can feel the gift, and use it, eat it, touch it.

In the internet, we communicate. We send messages. We text by iPhone. All these things through Internet.
Yet, the most related things with us, not your friend (you barely "talk" to your friend), not your family, but your smart phone.

2012年9月9日 星期日

「見思」關於台南/關於生活潮流/關於觀察


......窮人的小確幸是什麼?勞工的小確幸是什麼?老人的小確幸是什麼?或者,能不能反過來想想,大而確實的幸福是什麼?永遠站在雞蛋的那一方的村上春樹,大概也沒想到自己創造出的詞會被台灣浮濫運用到這種程度吧。生活中如果需要去消費一個東西才會感到確實而微小的幸福,人生只不過像乾巴巴的沙漠而已。」--破報


我必須要說破報這篇文章說出了某種程度上我心裡對於現階段的這一切"小"革命所感到不踏實,心底有些異樣想要排擠掉的一些什麼東西。能夠在這樣的時候說出一些反動,其實是值得大家一邊批判一邊思考的。當然你也可以有不同聲音,可以不屑一顧,也可以科科冷笑。


這讓我想到住在台南,最近滿常聽到的「問題」。

「我很好奇台南人對一聽到台南就聯想到老房子這件事的看法是?」
「你們對老屋欣力有什麼樣的感覺?」


台南人,你覺得呢?


咳咳,這時候從成功國小>聖功女中>成功大學求學路上一路都走在台南的我,好像可以有那麼一點時間的洗刷而有得說一些什麼我自己的見解。


想起自己曾經也在這裡寫過:


時機說巧也巧,台南最近的老屋欣力帶動了商業(話說不知道有沒有人整理過這些時機點,我覺得它是呈現一種不知不覺旋風式的大批盤旋而下,傾刻間台南就多出了好多好多商店),也許是對生活的一種憧憬,我看到好多外地人來到台南這塊土地追尋自己理想中的生活(說來有趣,大部分對我們這些生長在南部的小孩,總是憧憬著北部的花花世界,老是感嘆南北的資源不均,卻不曉得我們府城悄悄地成為了一個令人嚮往的居住城市)。

身為一個在地人有在地人的好處,親眼看著這些改變,試著思考這改變的好與不好。
(是的,這幾年的成長相信大家都是覺得有好有壞,重要的是我們兩方角度都該認真看待不偏頗)




一件事,可以用很多角度去看。
曾經,第一次開始感覺到,一個不同角度,是從台南人的朋友口中說出:「我覺得台南都不像台南了。」

在聽到這樣的聲音以前,其實我沒有太多想法,我只是覺得店一家一家的冒出,民宿一家一家的出現,台南可以去的咖啡店變多了,台南可以晃晃的小店也變多了。然後,人,也多了。

並不討厭這樣的改變,只是提出兩個問題。



一:大家真正在看的東西是什麼?(人們想要什麼?(想要什麼樣的改變?))

我的意思是,對我來說,我挺好奇外地人來到這塊土地,原因是什麼。


二:這股潮流的力量來自於?

是老屋欣力?
是謝宅?
是台灣小旅行的風潮?
是商業的味道?

(難道是我們台南人呆呆的,其實是外界發生了什麼大爆炸然後我們不曉得嗎?)
(靠,有的話請告訴我。)


破報這篇文章對我來說,它點出了我沒想過的一些事情。這是「人」想要的。



台南人其實對你們提出的這些問題沒有什麼想法,台南人只是看到了一些改變在發生。

重要的是,未來又會怎樣?




現在要說我自己的看法了,
我的意見其實和多數被問到這個問題的人相同,「也沒什麼不好」。
台南多了一些歇腳處(台南多了一些朋友可以聚會聊天的地方),
台南多了一些外來客(是滿擠的沒錯),
台南多了一些被認識(不只是有古蹟、小吃),
台南的老房子多了一些被改造利用(當然希望,存在的價值能真正被看見),
台南的遊子多了一些回家鄉的意願(嗎),


台南多了一些人,在做一些事。
多了一些眼睛在看。


也許所謂的反感出現,是因為被快速地消費(哎哎台南有老房子),
是因為帶動一些改變(無論是好與不好,都有)。



重要的是,一邊做,一邊想。



然後老房子,在我眼睛裡,我到台北也覺得看到很多老房子阿。
台南想必是還有些什麼存在吧。

2012年9月6日 星期四

「記憶。技藝」去了一趟嘉義 / 參觀了兩樣工藝 / 板陶窯新港板頭村




技藝craft 之一


這週到了嘉義板陶窯進行了一趟工作坊的行程。
板頭村。一個藉著板陶窯經營者陳忠正師傅的社區營造,走出了自己村落特色的一個農村。(至少我是這麼認為)

兩項工藝:剪黏,交趾陶。

剪黏,概念上來說,有點像是立體的馬賽克。
早期利用破碗,將碗作切割,一片一片黏貼在已打底的半成型雕塑(用水泥、鋼架或磚頭等建築材料製成)上。
常見的有做成龍、鳳、鰲等具有羽毛、鱗片的神獸。
也有人偶(例如屋頂的財、子、壽三尊)。

剪黏實在是非 常 酷。

利用碗的曲度,以馬賽克的方式作雕塑,細節部分立體的感覺是很生動的。現在為了大量生產演伸出的機器壓製開模出的陶片單元雖然可以較不費力氣地取得一定的量,但其細膩精緻的程度還是比不上利用剪取碗的弧度曲面而營造的活潑感。

你可能會覺得這樣的技術說難好像又不難,但當我親眼看到師傅示範剪黏的打底步驟時(就是利用水泥、磚塊、鐵絲等材料塑形),突然意識到這是「用蓋房子的材料和工法在做一個藝術等級的雕塑品」!

當你不瞭解這項工藝,沒有深入去體會技藝的層面,很難直接被廟宇屋頂上的剪黏感動。被臺灣人習以為常的一門技術,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裡就可以欣賞建築的技藝。

廟,你相信它包含了幾門工藝技術嗎?

石雕、木雕、泥塑、剪黏、交趾陶、彩繪。至少就有六樣。

<剪黏。交趾陶。木雕。泥塑。木雕。彩繪>


(然後我發現我沒拍到石雕,但是沒關係,大家一定都對石雕很有印象。就是我們每次進廟裡之前門口的石獅子和龍柱!)


我其實希望能完整的介紹這幾天所吸收的知識,關於新港,也關於板頭村,關於嘉義這個地方。但是本人的功力應該是會有多疏漏,所以就簡單的說了一下我個人的感受。但是不用擔心!10月的時候將會有一個五十禮plus的衛星展,屆時再告知大家(請參考FB)。展覽將會呈現出完整的脈絡。


可惜的是,石雕、木雕這類的技術,在台灣已經漸漸地在消逝,目前看到的大部分都是從大陸進口過來,因為台灣沒有這項技藝的師傅了。因此板陶窯的存在,更顯得難能可貴。至少我們知道,在嘉義新港這裡,交趾陶和剪黏的傳統技術仍然存在。


-------------------------------------------------------------------------------



記憶memory 之二


然後前幾年,曾經就因為辦了公司旅遊,走過這個地方(新港、板陶窯、奉天宮)。當時在網路上查到板頭村這樣一個村落,覺得十分有趣,因為從沒看過類似的農村社區。因此我們去了!(以一個觀光客的身份~)當時對社區處處可見的陶藝作品、馬賽克、以及剪黏,配上日頭赤炎炎的陽光,我們很熱,卻又對這片自然與人文交融的農村景色感到驚喜,尤其是「原鄉四季」位於堤岸上的剪黏創作,這樣的藝術介入空間,給了當時的我們很深刻的印象。
一個很安靜的農村,卻又有著親和的藝術,注入。



嘉義的新港奉天宮。也是這次陳忠正師傅帶領我們進入剪黏以及交趾陶的「世界」。
而那時,正好奉天宮有活動,非常熱鬧,於是我拿起了120相機紀錄了下來。

嘉義新港  奉天宮 <攝影:蘇映瑋>








Craft

I've gone to a workshop for more knowlege about the traditional craft "交趾陶"(a craftmanship that refers to ceramatic) and "剪黏"(a craftmanship involves recycling bowls and using it as a material to shape a statue or sculpture).

It was very impresssing to see these two crafts showing infront of me.
Both of the two craftmanships are used to decorate the Taiwanese temples which usually seen on the top of the roofs. If there is chance for you to step into a Taiwanese tepmple. Do not forget to look upon
the roof to appreciate the very abundant decorations. Definitely they are gonna to impress you. As a Taiwnese, it is very common for me to go to a temple. However, it is too common for me to go to the temple.

I seldom see those decorations carefully. They are amazing!

I do love the craft, "剪黏" . For me, it conclues a history of Taiwan.

To get more ideas about Taiwan, the more I understand that the pastTaiwanese history was mixed with China. You can't deny the originals are introduced from China yet it combines both China and Taiwanese style. (Well, it's complicated. Lets put a comma right here.)

(to be continued)

more articles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