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4日 星期四

「雜感」台南飯桌/文化/語言

 這是我們常見的路邊攤景色。


這是我們每天常常喝的東西。


-------------
寫這篇以前,想起了TED一場演講,講者為一個英文老師 Patricia Ryan。



今天吃了台南很具特色的「飯桌」( 飯桌仔 )當午飯,因為我老爸中餐幾乎都在那邊解決。(倫敦男孩的台南飯桌福泰介紹

其實我不常在那邊吃,因為一很難停車、二中午很熱、三客人很多、四我這種年輕人不會點菜。
飯桌其實是台南很具特色的攤販型態。
點一到兩道青菜,點盤肉或來條魚,再加上一碗新鮮魚湯。白飯一碗是一定要的,可點純白飯或肉燥,台南最特別的是還有「澆鹹」這個隱藏版菜單(就是白飯淋上肉燥湯汁但不加肥肉,有鹹鹹的醬汁香味又不怕吃到滿嘴油)。


據說是以前勞力工作很辛苦,所以大部分的人就得吃飽飽以應付中午過後的工作。就形成飯桌這種路邊自助餐型態。
(食物都很新鮮好吃,會點魚的務必跟老闆點)
其實型態就像是現在的自助餐,但好吃很多!
一般台南觀光客或來台南讀書的半個台南人,應該很少人會來這邊人擠人的吃(主要原因是我覺得不會點菜很麻煩~不會點菜怎麼帶人家來吃?)。






雖然老店生意好老客人也多,但我真的覺得很有特色,吃飯的氣氛也很不同。
會來這裡的客人大多都很有默契,位子不多就會併桌吃,一坐下來就是埋頭吃,吃飽就付錢走人。然後下一攤客人接著補上。

熱鬧哄哄,但又有種每個人都很自在地吃著飯的感覺。

真正的台南景象,就是這樣。

----------------------------------
在想,我們在飲食文化上也漸漸地西化。
今天在美國吃的早午餐和在台南吃的早午餐種類上沒什麼大不同。
麵包,吐司,培根,蛋捲,薯條薯餅。
咖啡,紅茶,奶茶,豆漿比較特別。

當然口味不可能同化,但是是趨近。

很悲觀地覺得,哼,不同國家的世界總有一天會長得一模一樣,唯一能就外表上區分出來的大概就是我們的臉孔膚色了。


舊的東西會被淘汰掉嗎?不再存在於這個世界上。
沒人使用的語言就這樣一個一個地快速消失嗎?

就像 Patricia Ryan所講:Don't insist on English.
她提供給我們一個另外的思考角度。


所以我們應該對我們的文化,有所堅持。

沒有留言:

more articles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