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9日 星期日

「見思」關於台南/關於生活潮流/關於觀察


......窮人的小確幸是什麼?勞工的小確幸是什麼?老人的小確幸是什麼?或者,能不能反過來想想,大而確實的幸福是什麼?永遠站在雞蛋的那一方的村上春樹,大概也沒想到自己創造出的詞會被台灣浮濫運用到這種程度吧。生活中如果需要去消費一個東西才會感到確實而微小的幸福,人生只不過像乾巴巴的沙漠而已。」--破報


我必須要說破報這篇文章說出了某種程度上我心裡對於現階段的這一切"小"革命所感到不踏實,心底有些異樣想要排擠掉的一些什麼東西。能夠在這樣的時候說出一些反動,其實是值得大家一邊批判一邊思考的。當然你也可以有不同聲音,可以不屑一顧,也可以科科冷笑。


這讓我想到住在台南,最近滿常聽到的「問題」。

「我很好奇台南人對一聽到台南就聯想到老房子這件事的看法是?」
「你們對老屋欣力有什麼樣的感覺?」


台南人,你覺得呢?


咳咳,這時候從成功國小>聖功女中>成功大學求學路上一路都走在台南的我,好像可以有那麼一點時間的洗刷而有得說一些什麼我自己的見解。


想起自己曾經也在這裡寫過:


時機說巧也巧,台南最近的老屋欣力帶動了商業(話說不知道有沒有人整理過這些時機點,我覺得它是呈現一種不知不覺旋風式的大批盤旋而下,傾刻間台南就多出了好多好多商店),也許是對生活的一種憧憬,我看到好多外地人來到台南這塊土地追尋自己理想中的生活(說來有趣,大部分對我們這些生長在南部的小孩,總是憧憬著北部的花花世界,老是感嘆南北的資源不均,卻不曉得我們府城悄悄地成為了一個令人嚮往的居住城市)。

身為一個在地人有在地人的好處,親眼看著這些改變,試著思考這改變的好與不好。
(是的,這幾年的成長相信大家都是覺得有好有壞,重要的是我們兩方角度都該認真看待不偏頗)




一件事,可以用很多角度去看。
曾經,第一次開始感覺到,一個不同角度,是從台南人的朋友口中說出:「我覺得台南都不像台南了。」

在聽到這樣的聲音以前,其實我沒有太多想法,我只是覺得店一家一家的冒出,民宿一家一家的出現,台南可以去的咖啡店變多了,台南可以晃晃的小店也變多了。然後,人,也多了。

並不討厭這樣的改變,只是提出兩個問題。



一:大家真正在看的東西是什麼?(人們想要什麼?(想要什麼樣的改變?))

我的意思是,對我來說,我挺好奇外地人來到這塊土地,原因是什麼。


二:這股潮流的力量來自於?

是老屋欣力?
是謝宅?
是台灣小旅行的風潮?
是商業的味道?

(難道是我們台南人呆呆的,其實是外界發生了什麼大爆炸然後我們不曉得嗎?)
(靠,有的話請告訴我。)


破報這篇文章對我來說,它點出了我沒想過的一些事情。這是「人」想要的。



台南人其實對你們提出的這些問題沒有什麼想法,台南人只是看到了一些改變在發生。

重要的是,未來又會怎樣?




現在要說我自己的看法了,
我的意見其實和多數被問到這個問題的人相同,「也沒什麼不好」。
台南多了一些歇腳處(台南多了一些朋友可以聚會聊天的地方),
台南多了一些外來客(是滿擠的沒錯),
台南多了一些被認識(不只是有古蹟、小吃),
台南的老房子多了一些被改造利用(當然希望,存在的價值能真正被看見),
台南的遊子多了一些回家鄉的意願(嗎),


台南多了一些人,在做一些事。
多了一些眼睛在看。


也許所謂的反感出現,是因為被快速地消費(哎哎台南有老房子),
是因為帶動一些改變(無論是好與不好,都有)。



重要的是,一邊做,一邊想。



然後老房子,在我眼睛裡,我到台北也覺得看到很多老房子阿。
台南想必是還有些什麼存在吧。

4 則留言:

huiwen 提到...

關於這件事,我突然想起昨天忘記誰說的:難道要叫台南人禮拜天都不能出門嗎?

十分設計工作室 10/10 ten design studio 提到...

其實,這也是值得探討的地方。比方說國華街,是一個台南人日常會去的市場,大家會去吃東西。但是當人潮從比較觀光的地點轉移到這類會直接影響到在地人的生活圈的狀況,自然就是對在地人或多或少是一種干擾,一種改變。

badstudent 提到...

我認為在看台南的發展,現在分為兩派,一派認為台南應該保有原汁原味,一派認為要求新求變,但在我看來,應該取得一種平衡,無論是哪一種極端的方向對台南都不好。

譬如市場,市場的存在原本就是為了買賣而存在的,人潮多可以帶動觀光跟消費,但重要的是要怎樣包裝與整合。

人潮與破壞傳統作息其實可以分兩種層面看,第一種是當你週邊沒配套好,生活圈會亂掉,例如交通打結或是停車的違停數量會影響原本居民的使用(但這又牽涉到台南最弱的大眾運輸一環),第二種是有進行配套的,像我們在看日本各種祭典,並不會因為人潮而"壞了氣氛",因為週邊交通跟包裝有整合到一定的程度,我相信只要相關硬體整合到一定程度,這些疑慮都不是問題(但現在問題最大的就是缺乏硬體)。

另外,這邊稍微提到硬體的部份,刻板印象對於建設及硬體都是冷冰冰的現代水泥綱筋產物,但其實未必,如果真的發揮"因地制宜"(不是放給它爛的因地制宜)的建設形式,就可以達到像日本那種傳統節慶的品質,日本的傳統慶典乍看傳統,事實上背後有多少軟硬體的配合,交管以及大眾運輸的維持,只要思考一件事,如果把日本慶典原封不動移到台南,是否能夠達到一樣品質就可以瞭解問題核心了(可以想像穿著慶典衣的人們,在路上閃躲汽機車的窘樣嗎?)

一點意見。

十分設計工作室 10/10 ten design studio 提到...

非常謝謝你願意在這裡留下你的想法,我很贊同你的意見。為什麼台南大眾運輸發達不起來,台南的交通和它本身的街道巷弄有關。身在台南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依舊是機車。的確和硬體是脫離不了關系的。

more articles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